文丨伊卜生
本文为作者投稿,来源丨公众号:伊卜生(ID:Ibsen2020)
“一切的偶然都有看不见的推动力”。关注伊卜生原创文章,每周一点心理学,帮你发现那些推动力,笑傲互联网江湖。请勿抄袭,盗版必究。如需转载,请联系微信号:kangjian0705
创业内功:你凭什么说自己的产品必火?
移动互联网产品打造过程中,产品经理们往往只按照boss的要求设计,很少有人会对“产品逻辑”的形成产生质疑。
但大多数创业者在构建产品时,都容易犯一个严重的逻辑错误。
这个错误就是通常先假想出一个必火的市场缺口,然后再根据这个缺口打造一个产品模型。
围绕这个虚拟的市场所需的功能,设计产品。同时,虚拟上线后用户的行为。
有人考虑到社会上有很多偏中性的人士,或对自己性别比较模糊的人。便觉得,一些社会既定的生活习惯对这些人是种束缚。
比如:上厕所,他们到底是该上男厕所还是女厕所?怎么才能让他们不至于尴尬?于是开始设想打造中性厕所以满足这些人的需求。
乍一看,这产品并没什么问题。目标群体的确存在,而且这个群体中的个体也确实有这方面需求。可问题是这种臆想出的需求市场能有多大?用户能大面积使用吗?
如果能,根据是什么?如果有bug,那么问题又出在哪?
我们捋一下这种逻辑的顺序:
1)先假设一个市场切入口
主观的认为这个市场一定会火(因为,偏中性市场容量足够大)。
2)证明产品必火
因为,市场会火,所以火的市场一定诞生火的产品。认可了这一点,然后全力加以证明,说服自己和团队成员。
3)假想用户行为
一旦需求被满足,用户反馈强烈,会自行UGC(用户制造内容),并且帮助完善产品——平台自动化实现(形成中性厕所热点社群)。
接下来,制定运营策略时,就会根据假象市场而设计产品。
而事实上,偏中性的人们,本来就已经面临了很大的社会舆论压力。“中性厕所”只会增加这种压力,而不是帮助缓解。所以,可别天真的认为:“就算与全世界世界背离,也有人愿意和中性厕所为蜜”,这也许真的只是童言无忌。
这个逻辑的最大问题就在于,市场仅存在于个别人头脑里,是虚空的。即便产品上线也很难让多数人接受并使用。
“事物之所以存在,是因为达成了社会共识。”
想象一下,我们活在“桌子”被发明之前。头脑里没有木头可以被做成桌子的概念。
桌子=木头这个时候桌子被发明了,而除了创造者,其他的人压根儿不能理解这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?又有什么用?
即使桌子确实是个好发明,但假如大部分人都不认为它能为生活带来便利(劳苦大众更喜欢蹲在地上,端着碗吃饭),它的存在也就没有了意义。
因此在发明桌子之前,先要让人知道,我们为什么需要桌子。这张桌子到底具不具备解决当下问题的功能。木头可以被做成桌子,并且桌子是有用的。
需要达成共识:
木头→桌子大多数没有成型的产品,都是假设大众已经知道桌子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,并且对它的功能达成了共识。
民宿产品airbnb 2007年创立之初,很不被看好。在他们的创始地旧金山,经常有一些科技展览。每当有展览的时候全世界的参观者涌入,供不应求的酒店客房成了这些人的困扰。但即使订不到酒店房间,当几位创始人游说大家住他们旗下的民宿时,人们也根本不会理睬。
这就是在没有达成社会共识之前,人们宁愿选择老的事物,也很少有人愿意尝试新事物。毕竟,比起酒店统一化的管理,人们对民宿的卫生、安全、舒适度等问题还是抱有怀疑态度的。
这种怀疑的恐惧战胜了来自新鲜感的诱惑。也正是这种普遍的恐惧,让airbnb很长时间游走在倒闭的边缘。
了解后来发生的事的朋友知道,airbnb无疑是幸运的,他们找到了创造社会共识的方法。
相比起来,曾大肆宣传的匿名社交应用“Secret(秘密)”就不幸了很多。
它曾经风靡一时,又迅速沦落。
引用创始人David Byttow的话:
我相信诚实,开放的交流,创意的表达,但是匿名对于这些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障碍。其实,他早就意识到这是一款挑战人类共识的产品。
产品反共识的三个方面:
a.无价值
有价值的信息传播,创造者都希望让自己名声远播。有几个人甘愿为平台默默奉献呢?
一个不创造价值的平台产品,能存活多久呢?
进入自媒体时代,无论是早期的博客,后来的微博,现在的微信、zaker、知乎等等无一不是遵循了这样的逻辑:
用户求名利 ——创造价值
用户不求名利——创造垃圾创造价值:微信公众平台可以让个人成为言论中心,朋友圈可以让任何个人成为商业中心。
创造垃圾:当某平台过多充斥垃圾信息,用户寻找价值信息变得愈发困难,这样产品就会走向末路。
b.负面情绪
情感因素在产品中会起到关键的作用。
秘密内容围绕职场、朋友之间的吐槽。产品刚出的时候,人们可能会感到很新鲜,把‘秘密’当成释放心情的垃圾桶。然而,有谁愿意让自己一直陷入负面情绪里呢?
c.没有延续性
大部分时间里,我们喜欢看某人生产的内容,是因为他们形成了固定的风格。这种风格贯穿他们大部分的作品。
你会发现一条或者多条线索,对未来的作品有所期待。
比如:
周星驰电影,延续了夸张的无厘头演绎人间百态。
当你在某个时间段,某个场景下想看无厘头电影,只要去搜周星驰的各种影片就好了。 在无厘头影片流行的90年代,观众们每年都会期待他的新片上映,正是因为他的电影有统一风格的延续性。同样的当你想看有关产品、运营、商业模式分析的内容时,只要每周特定时间锁定伊卜生的文章就行了。
“从而找到可以延续性思维带来的乐趣”。
然而,无论在任何场景下,我都想不到为什么要上“秘密”这个产品,去欣赏那些吐槽。谁也不会不会因为看了某句吐槽的话,就勾起下一次再看连本吐槽的欲望。
d.难以共情
别人吐槽吐他的,没有调动我的“感知层”,那是他跟他的同事、老板的矛盾,与我何干?这就是伊卜生在文章《87%的成功说服都会用的逻辑》里提到共情的概念。
既然脱离共识的产品会沦陷,那如何才能避免?
把握社会共识的方式一般有两种:
其一是顺应已有的社会共识;
另一种是创造新的社会共识。01 顺应社会共识
这段时间,经常有一些商业地产的业务员到我的办公室,问我需不需要扩大办公室。我不太清楚,他们这种扫楼的碰上有需求客户的几率有多大,但可以肯定的是就算碰上也基本算是偶然事件吧。
其实,我特别想问问这些公司的老板, 开公司就要用办公室,这是谁都知道的社会共识。诚然,这样的市场量级通常都是巨型的。
但,就算你碰上的客户真的有需求,你怎么保证人家就一定会在众多家地产公司中选择你呢?
虽然顺应社会共识的打造产品,比脱离共识要好得多。杀手代号
可问题是一根筋地顺应,跟着别人创造出来共识亦步亦趋,无论什么时候都是会丧失主动的。用户只会对那些制定规则,甚至已成为行业代名词的产品有所反馈。而盲从的企业无从分析具有参考性的用户行为,打造出的产品基本都是落后于市场的。
据伊卜生所知,airbnb火了以后。光是在北京创业圈里,照抄其模式的产品不下百种。但绝大多数的项目,没有过自己的周岁生日就倒下了。
90%的创业项目都有参照的模版,看到别人创造的共识市场火爆,总想原封不动的山寨,根本不考虑差异化,只期待在该市场中分一杯羹。这种类型的创业,在发展之初就奠定了将要一直处于被动的基调。
02 创造社会共识
产品缔造者根据观察到的用户行为,洞察出玄机。打造一款不同以往的产品诱发新的用户行为,影响已存在的传统市场。这之后,作为新领域的代名词,在这个范围内,大部分的用户反馈就都会被你轻易地获取到。
因此,谁能创造新共识就比较容易在竞争中获取主动。
那么可以从哪些维度入手创造社会共识呢?
(1)提供通路
提供上下游的通路。
“要想让别人喝你卖的水,就得让对方先饥渴。”
要想让某家公司在你的中介找新办公场地,就得先给出对方需求新场地的理由。
假如你面对的公司是一家创业型企业,你就先得分析什么样的原因会让他们扩大规模。
先找到可能扩大办公室的影响因素:
业务规模扩大了?
需求的部门增多了,人员要扩充?
获得Pre-A轮融资了?如果这家公司刚刚融了资、扩了编、增了业务量,他们八成已经找好新的办公场地了,你的机会就不太大了。
如果你能在这些促使对方需求的环节上起到作用,那你的机会就会大很多。
比如,你洞察到对方公司想要融资,而你的客户里恰巧有一家是做VC的。给他们架个桥,你就更接近自己的目标。
假如对方想大面积招人,而你又能充当猎头推荐人才,一旦员工多到坐不下,90%以上的几率他们会找你求个新场地。
因此,要创造用户需求,你最好有个综合体的商业模式。只有通过你给了对方充分的理由,对方才有新需求的渴望。你才能更容易接近自己的目标。
(2)转移场景
帮助释放被传统观念抑制的欲望。
弹幕视频:
回想一下,你曾经某次去剧院看电影,有没有突然特想对某个演员吐槽?或者特想大声发言,抒发一下你对这部影片结局的猜测?
“抒发己见”,这是人类最原始的本能。但在电影院这个场景中,最被渴望的“人性表达”是被抑制的状态。你要是敢大声喧哗,轻则引来怒视,重则出得了出不了大门还是回事呢。
如果把场景转移到互联网视频网站,结果就大不一样了。弹幕视频的出现,让你可以随时对剧中人物指摘,对大结局展开预测,查看同时观影的人的态度。释放在电影院里被抑制的渴望。
(3)重构老事物
对传统意义上的用户行为加以分析,重新找到缺口。
发红包在传统意义上,是只有过年时才会出现的社会行为。是一件很低频的事件。儿时,长辈们总要纠结到底给别人的孩子发多少才合适,无端地把无辜的孩童分出个3、6、9等。
但仔细想来,我们期待过年红包其实并不是因为缺钱。而是“缺少调节氛围的小奖励和需要被祝福”。
腾讯正是重构了发红包这件事,让发的人和抢的人都乐在其中。每个人都能随时享受被奖励和被祝福的快乐。人们压抑的本真终于被激发出来了。
其他重构老事物的例子:
苹果手机:
我们不缺智能手机。
我们也不缺电脑。
我们缺少“一台操作简捷的掌上手写电脑”。锤子手机:
我们并不缺手机,
而是缺少一种“宁缺毋滥的情怀”。奢侈品的包:
我们并不缺包,也不缺装东西的承载器。
当我们不能用三言两语,让别人知道我到底是谁的时候。
我们就缺少“迅速表达自己身份的附和品。”而奢侈品恰恰就满足了这样的需求。
奢侈品的包不会在材质选料上边做太多文章,因为他们知道消费者的心理:
“我只关心自己为什么需要LV的包,而不会太关心LV怎么做包”。
伊卜生的文章:
互联网时代不缺信息,更不缺乏各种理论。当我们的精力无法兼顾太多,又不想被无营养的信息干扰时。缺少帮我们“简化复杂问题,筛选有价值信息”的途径。当别人无法迅速判断,我们属于什么思想境界的人时,它会是帮助表达我们头脑境界的奢侈品。
(4)制造用户模版
引导用户使用,就得先模拟用户使用后的效果。
再好的产品,干放在那,也不会引来大面积的使用。
前文提到的airbnb,在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摸索后发现,只是在自认为的需求人群中寻找目标用户,很难形成市场。
于是他们找了一些互联网上比较有影响力的民间明星体验民宿,再让他们把这些体验故事展现在社交网站上。很快就引起了轰动效应。
正在看文章的各位,你有没有印象。微信刚上朋友圈这个功能不久。类似《17岁少女如何靠朋友圈月入超百万》的文章出了很多。也正是看了这些类似的文章,从此你的朋友圈多了很多做微商的朋友,可能还包括你自己。
还比如:好多人因为看了《告诉你专车司机是怎么月入4万的》等文章,自己成了专车司机。
以上二者都是认为创造并影响社会共识的典型事例。
人们无法认知到某个抽象的新事物,能给自己带来的什么好处时,最好的方式就是制造出一个或多个用户模板,让准用户认识到可以从平台上获取什么样的价值,以此作为使用的诱因和参照。
后记:
没有社会共识的产品终将沦落,只顺应社会共识的产品会被动。
互联网创业的根本是“创新”,创造社会共识是产品能自行运转的前提。
“我的产品解决了一个用户痛点”。
现在的互联网创业圈,很多人喜欢拿用户痛点说事。事实上,所谓的痛点并不会无缘无故的存在,即便存在它也通常处于静止的状态。你能发现的,别人也能发现,与其一门心思认定所谓的痛点真的存在,不如静下心创造真正的用户需求点。
产品可以是有型的,也可以是无型的。
本文所论述的产品概念不是非得特指一款APP、一个网站或一件商品。“它可以是一种思维、一项技能或是一种沟通方式”。
有型的产品决定发展的下限,开发了APP只能算是有了思想的载体。
无型的产品决定发展的上限,没有APP承载的思想未来可能性也许更多。
因此,没有特定载体的思想不一定不是好产品,而缺少运营思想的载体一定不是好产品。
「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3W立场」
|